原價33元的面包組合15.9元就能買到、4.9元吃到了現(xiàn)釀酸奶和雙皮奶、15.9元的鹵肉飯還送鹵蛋和素雞……近日,“剩菜盲盒”在各個社交平臺上火了,網(wǎng)友們紛紛曬出自己的“剩菜盲盒”。
據(jù)《揚子晚報》報道,所謂的“剩菜盲盒”并非字面意義上的“剩菜”,而是餐飲商家利用臨期或當日未售完的食品、飲料,隨機組合后在線上進行售賣,售價一般為原價的3折至5折。對于商家來說,推出“剩菜盲盒”有助于處理當天賣不掉或者臨期的食物,進一步降低經(jīng)營成本;對于消費者來說,“剩菜盲盒”的價格優(yōu)勢能讓消費者得到實惠,而且有可能“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不過,在看似“雙贏”的背后,由此帶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剩菜盲盒”說到底是臨期食品,安全是食品首要的考量因素。然而“盲盒”的特點,恰恰為“剩菜盲盒”的安全性帶來了不確定因素。比如有消費者就發(fā)現(xiàn)買到的“剩菜盲盒”口味不佳、以次充好、食物發(fā)霉;還有消費者反應商品并無明顯的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日期標識。
我們常說“管理要走在問題前面”。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尚未明確出臺關于臨期食品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法律法規(guī),一切買賣都建立在商家與消費者的雙向誠信之上。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剩菜盲盒”的火爆在給商家?guī)硇律虣C的同時,也提醒著主管部門,管理制度、監(jiān)管手段要盡早跟上。“剩菜”可以做成“盲盒”,但相關保障不能有盲點。只有及時完善相關制度、做好市場監(jiān)管,保證好“剩菜盲盒”的食品質(zhì)量、保障好消費者的權(quán)益,才能真正實現(xiàn)商家與消費者“雙贏”。